陪診、代取藥、預約陪做手術……陪診員四小時內收入上百!
2022-02-24
" 我正在醫院排隊取藥 ……"2 月 18 日上午 9 點半,李雪(化名)接了一通電話,脫口而出最近頻率最高的一句話。這三個月,李雪有了一個新的身份——陪診員,醫院成了她常去的場所。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陪診員這一新興職業應運而生。記者了解發現,目前該職業私人接單不在少數,如何規范發展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
一上午完成三單,陪診員成醫院 " 熟客 "
2 月 18 日上午,南京某三甲醫院二樓的掛號處,李雪正在 15 號窗口排隊,在她前面還有三個人。她要在這家醫院幫兩名客戶取藥," 他們一個在常州、一個在無錫,這次主要幫他們復診取藥,一單收費百元左右。"
拿到掛號單,李雪輕車熟路地朝著皮膚科走去,到了之后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簽到,然后等待叫號就診。不一會兒,她就從就診室拿著取藥單走了出來。" 你別看就這一會功夫,看診前我們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有些復雜的病例甚至要背下來。復診時,一般拿著掛號單告訴醫生患者的姓名,醫生就可以在電腦上找到之前的就診記錄。"
來到取藥處,排隊取藥,郵寄,然后將運單信息拍照發送給客戶,提醒對方查收," 已經郵寄,估計今天就能到。" 對方回復說," 不好意思,電話號碼好像錯了。" 于是李雪又拿著運單號核對了一遍,原來,是這名客戶不小心把號碼給錯了。李雪又急忙跑到郵寄處,修改單子上的號碼。
" 你看,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小問題,要及時處理掉,人要有耐心、靈活。" 她說話的語速特別快,與此同時,她還在手機上溝通一名南京的客戶,對方需要她從江寧取出報告,送到市區的另一家醫院。
處理完這邊的訂單,李雪來不及多說,急忙趕往江寧。
從陪診員到公司創始人,發現陪診行業很有市場
人口的逐漸老齡化," 空巢青年 " 難以忍受獨自看病的孤獨,醫院大如迷宮,就診程序繁瑣 …… 尤其對不熟悉醫院的異地就醫患者而言,看病成了一件讓人頭疼的事。近來,隨著市場需要,陪診員逐漸成了一種新興職業。
李雪是名 90 后,她告訴記者,接觸到陪診員這個行業與自身經歷有一定關系。" 之前我爸爸生病,我經常陪他來醫院,看到醫院很多來就診的老人,經常圍著導診臺詢問好久,所以就想到了做陪診員。"
李雪在 2021 年底成了陪診員,她還在一些社交平臺發布自己的陪診視頻,隨著視頻發布量的增加,找她的客戶也越來越多。2022 年 1 月,她注冊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主營范圍包括機構養老服務、病人陪護服務、家政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她說:" 現在團隊有十幾名兼職陪診員,業務主要做陪診、代取藥、預約手術、陪做手術,四小時以內收費 100 多元,超過四小時的費用額外按小時計算,具體要看服務的內容。" 她表示在這幾種服務中,陪診大約占 60%,1 月份她就陪著一名 74 歲老人做術前檢查,老人的子女都在國外,平時主要是保姆在家照顧。
李雪在社交平臺發布的視頻下面,幾乎每條都會有人評論。" 干燥癥哪個醫院比較好 "" 這工作好 "" 還要人嗎?正好閑著 "" 有償還是無償?是屬于跑腿嗎?" 關于評論,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咨詢醫院,一種是咨詢工作。
陪診員缺乏行業標準,私人接單不在少數
" 很多人覺得陪診員職業門檻很低,甚至認為這和黃牛、跑腿沒有區別,但是我認為這有本質區別,陪診員需要有一定的醫學背景,還要有服務意識。" 李雪介紹,目前她團隊的兼職陪診員有護士和醫學生、還有全職媽媽,一般都需要有相關背景或者工作經歷,年齡不能太大,女性優先。
記者問選擇陪診員的時候有沒有硬性評判標準,李雪坦言,目前沒有相關的資格證書,也沒有行業規范,這還屬于一個行業監管的空白領域。
記者在某些生活類 APP 搜索 " 陪診 ",出現的是養老機構中包含的醫院陪診服務,價格在每次 80~150 元不等,護士上門提供服務。同時記者搜索發現,市面上已有專門做陪診服務的 APP,頁面顯示 " 三甲醫院,專業陪護 ",選擇地點即可完成接單,一般需要提前預約。
隨后,記者電話咨詢該 APP 所屬公司,對方表示目前南京都是線上接單,陪診員是兼職,招聘時會要求對方有醫學背景,比如護士資格證等。記者查詢招聘信息時發現該公司任職要求為,有健康相關專業大專以上畢業證,優先考慮在體檢中心、醫療美容行業等有工作經驗者。不過也有其他公司陪診員招聘中并無醫學背景要求,要求溝通表達優秀,有電銷經驗優先考慮。
在某種草平臺、二手平臺,也出現了很多私人接單的現象。與陪診 APP 上明確價格、服務內容、服務須知等統一標準不同,私人接單多為個人發布的信息,有些會從原有平臺轉到其他平臺繼續溝通,有發布信息者寫明 " 服務期間及服務之外時間所發生的緊急醫療等一切意外均由各自承擔(拍下單即默認此聲明)"。這類私人發布的信息價格不一、缺乏專業身份證明。
建議:從業者要提供優質服務,保持自律和基本操守
隨著越來越多人關注這個職業,也有人提出不少疑問,陪診價格不一、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在陪診過程中如果出現意外情況怎么辦?2 月 21 日,記者咨詢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邱建新,他介紹,老齡化社會來臨,空巢化、子女不同城致使很多老年人在辦理一些事務上不太方便。陪診員這種職業伴隨著社會需求出現,他們對社會需求很敏銳。伴隨著社會的轉型和需求,也必然會出現一些社會所亟需的新職業。
" 陪診員滿足社會的需求,給老年人提供方便,減輕老年人在外看病不必要的焦慮,有一定積極作用。" 邱建新說,帶來積極作用的同時,陪診員這一職業也存在一定風險。" 比如過程中出現勞動糾紛,人身傷害的風險,有相應法律可以遵循,任何一個職業都有風險,但從發展、社會需求的角度來看,利大于弊。"
面對缺乏行業標準的問題,邱建新說,陪診員是伴隨社會需求出現的一種新職業,行業規范的制定,在有需求之后才會出現。陪診員工作內容多元、多樣,而且出現不久,規模相對不大,短時間內追求行業規范不太實際。他還說," 新職業存在轉型期,政府部門需要完善相關制度,但更重要的是從業者要提供優質服務,保持自律和基本操守。"